全国科学大会在30年前的召开,标志着“科学的春天”在中国的到来。这30年中,科技研究成果累累,本期专刊以每年择一的办法予以绍介,虽不能穷其全豹,但亦能窥其一斑。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它对于经济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袁隆平主持的“超级杂交稻选育研究”成果大幅度地提高水稻亩产,对于保障21世纪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世界粮食生产作出不容忽视的贡献。高性能通用微处理芯片——“龙芯”1号CPU的研制成功,改变了中国信息产业的无“芯”历史。酵母丙氨酸和天然青蒿素的人工合成,丙纶级聚丙烯树脂的研制,都有其经济上的应用价值。
一些重大科技工程的胜利完成,对于提升我国的国力和国际地位起了良好的作用。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和嫦娥一号发射的成功,以及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的建成,都是明显的例证。
研究方法和成果应用方面的创新同样对于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全国粮食产量采取新的社会经济技术预测法,可以有半年预测提前期,并降低预测误差。将东亚大气环流等研究成果发展成为中国天气预报业务模式,可以做出较好的72小时数值天气预报。从今冬遇特大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情况看,可知改进天气预报的重要性。提出哈密尔顿系统的辛几何算法也开创了一个计算科学的前沿阵地。
一些基础研究成果明显推进了各个学科的研究。澄江古生物化石群的发现与研究是当代古生物学上的一项重大发现和丰硕成果。夏商周三代分界点的推定解决了中国古代史上的一大难题。特别是中国科学家在6个参与国中率先绘制出人类基因组“中国卷”完成图,更为破译人类基因密码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30年来,我国科技基础设施大为改善。在30项重大科技研究成果中有三分之一是这些设施的研制。如10万一次高性能计算机、“曙光1000”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系统、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神光”高功率激光装置、高分辨率扫描辐射计、超长定向碳纳米管阵列等。可以说,30年来,我国在科技研究的硬件方面已经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相比起来,在软件方面落后更多,更应着力改进。
我国在跟踪发达国家科技研究前沿方面,业已取得了成效。特别是在一些大规模的、方向明确的科技工程方面,如航天、核技术等,成效显著,但这大多属于综合创新,在探索性强的原始创新方面,尚显薄弱,殊少建树。为了改变这种局面,须作长期艰苦的努力,除了要适当加强基础研究、提高经费投入外,更为重要的是要创造有利于创新的社会学术氛围和培养富有探索精神的创新型人才。要给科技人员特别是基础研究人员一定的选题自由,要在科技研究中提倡自由讨论,敢于标新立异,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要改变应试式的教育,从小培养探索未知的好奇心和兴趣,并加以精心呵护,使青少年一代成长为乐于创新、敢于创新、有能力创新的一代。
来源:《文汇报》,2008.03.23 版次:5
作者为:上海社科院原副院长 研究员